自从丈夫梁邦瑞病逝后,永宁就再未穿过带有颜色的衣服,二十年来,她一直都是白色素衣。
一方面,永宁以此表明自己为夫守节的态度。另一方面,则是永宁自己的心性,她本就喜静,不喜大红大绿,加上坎坷的命运,自是看淡一切了。
在外人眼里,这位公主真的可惜了。事实上,她很有可能连自己丈夫的模样都没能看清楚。
新婚夜,驸马梁邦瑞不是在洞房中,而是在病房中。直至死去,夫妻二人都没有见过一面。
这于一个妻子而言,无疑是最大的不幸。而这桩婚事本身,更是一出悲剧。
如果不是公主的身份,永宁也不必为一个连面都没见过的丈夫守节。
或许,这就是做公主的最大悲哀吧。
一切,都身不由己。
她不是在替自己守节,而是在替皇家守节。
整整二十年,永宁从来都是一身白衣,一日又一日的度过年华。
二十年前出嫁时的青嫩模样已经成为她的回忆,然而,岁月并没有使得她变老,只是让她长大,成熟,更使得她身上,无形之中有着一股淡淡的伤意。
公主的光环之下,掩盖不了朱尧媖是一个寡妇的事实。
一个中年寡妇,独坐在凉亭中,绣着童鞋,这画面,有些凄凉。
亭外的良臣,在看到永宁容颜的那瞬间,没有任何惊艳感。因为,此刻,他的心中只有另一个人。那个人影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,令得良臣再也无心细看永宁的样貌。
虽然早就知道西李生的是女儿,且母女平安,但陡然从永宁口中听到她的消息,良臣依旧心乱如麻,或者说,无法安宁。
甚至于,他恨不得现在就奔到东宫,奔到李翠儿身边。
他想再看一眼这个史书上记载的愚蠢女人,那个与他独处了数日的女人,那个临走时与他隔墙相望的女人。
他有很多话想对她说,却不知从何说起。
总之,他的心很乱。
………
“太子哥哥添了千金么?”寿宁却是愣了一下,似乎对此事一无所知。
永宁见了,不禁摇了摇头,轻叹一声:“东宫那边,你就一点不关心么?不管怎么说,常洛都是你大哥。”
“四姑,我…”寿宁脸红了下,有些羞愧。
因为母亲和哥哥常洵的事,寿宁与大哥常洛那里根本不走动,连亲近都谈不上,因而哪里知道大哥新近添了女儿的事。若是永宁不与她说,她很可能一直都不会知晓。
永宁知道其中的原因,她沉吟片刻,对侄女说道:“常洛为人忠厚,你这做妹妹的有空还是要去他那里走动走动…”
说到这里,又语重心长叮嘱侄女,“寿宁,你记住,不管是谁做太子,我们这些做公主的都不要过问,我们只须做好我们的本份便是。都是一家人,手背是肉,手心亦是肉,偏于一方,于我们这些做公主的,不是好事。”
永宁说的很委婉,寿宁不是小孩子,她明白姑母的意思。
大哥常洛已是太子,将来不出意外就是下一任天子,如果因为母亲和哥哥常洵的原因,寿宁始终对常洛不亲近,甚至是冷漠。那么将来,于寿宁公主府而言,肯定只有弊而无利。
民间有句话说的好,叫姑爷是公亲。意思就是舅家不管发生什么,做姑爷的都不能偏帮一方,要以最公正的角度对待舅家发生的事。要不然,得罪哪一个都不好。
放在寿宁这个公主身上,事情就比民间更有利害关系了。
永宁显然希望侄女能够知道这个利害关系,免得将来会有麻烦。
太子常洛为人是忠厚,但再老实的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。
老实人发脾气,也是最吓人的。况,那老实人是皇帝。
如果太子是常洵,永宁自不必多嘴,可太子是常洛,她这做姑母的就不能不提醒侄女。
于永宁自身而言,常洛也好,常洵也好,谁做太子,她都是姑母,无须权衡什么利害关系。
她为常洛新添的女儿绣童鞋,只是出于长辈的喜爱。虽然才三十四岁,永宁的心性却真的变老了。
她喜欢孩子,六天前当她去东宫看望尚未满月的李选侍,和那个还在襁褓中的侄孙女时,永宁真是打心眼里喜欢。
回来之后,她就做起了这双童鞋。
一针一线间,寄托的不仅仅是她这个长辈对于晚辈的喜爱,更是她的伤感和遗憾。
如果她和梁邦瑞有孩子,那么现在,很有可能她也当祖母了。
……..
“四姑,我记下了。”
寿宁点了点头,她再不通人情世故,总是知道姑母的好意。这件事也的确是她做的不对,她已然出嫁,应该更多的考虑寿宁公主府,而不是母亲和常洵那边。
永宁微嗯一声,多余的话她也不好再说多少,侄女心里有数就行。
身为朱家的女儿,担着公主的身份,实际不比民间百姓家强多少。于内于外,如履薄冰,小心翼翼做人做事,总不会出错。
“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看我这个姑母的?”永宁在亭外扫了眼,发现只有一个小太监跟着,不见寿宁驸马的身影,不禁问起冉兴让在哪。
“四姑,兴让叫父皇发到国子监反省去了。”寿宁的眼眶一红。
永宁一惊:“出了什么事?”
“四姑你不知道,我府里的梁妈妈…”寿宁将最近发生的事对姑母说了,许是情绪有些激动,说到最后,都气得哽咽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